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你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联盟资讯 > 行业资讯

倡导工匠精神,也要挤挤“人才泡沫”

日前,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无论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高级技工都不可或缺。



timg (1).jpg



企业的痛点正是改革的发力点,培养高级技工也需要来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完善激励机制,为“中国工匠”的涌现埋下伏笔。

未来几年,技能人才迎来利好,当属无疑。

欲求“工匠精神”,先得有一批名副其实的工匠。不过,人才相对过剩的态势下,工匠则极其稀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长期短板化,让整个蓝领阶层数量偏少、结构不优,难以适应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


timg.jpg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和生产力。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屡被突破;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比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

这样一个对比耐人寻味:读技校花费少、好就业,但是“选高校、弃技校”仍是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这说明,在人们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较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那些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收割”,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事实上,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成人成才,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生活与人生成功。


timg (2).jpg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颇有魅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高级技工能够更好分享国家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培养高级技工,需要让高级技工有更多的回报、更高的认可、更好的预期。

职业院校,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在高级技工的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早在很多年前,培养高级技工的呼声就不绝于耳,到今天为什么还处于总体不足的状态?一项调研表明,从校门到厂门,技校毕业生不可能一下子成长为熟练技工、高级技工;培养一名高级技工,往往需要历经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淬炼,企业需要耐心更需要投入。问题是,高级技工如果展翅高飞、另择良枝怎么办?一些发达国家为留住高级技工,实行终身雇佣制,有的还推行学徒制。我们未必要完全克隆别国做法,但为增加培养力度、减少企业顾虑,政府部门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全链条进行机制改革。

两年前,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热播,那些在车间里的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让不少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他在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创造出神奇的“火花艺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从业30多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比如忍受着“铁屑飞下来烫到脸上就烫到一个泡”的痛苦。


timg (3).jpg


一部纪录片说明,高级技工的获得感,不仅应该体现为物质待遇,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尊重上。少一些“好听点叫工匠,客气点叫蓝领”的偏见和戏谑,高级技工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社会也才能涌现出更多大国工匠、激发出更多工匠精神。

不可否认,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是众多家长与学生,宁可挤普通高校这条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读职校从事技工的原因。当然歧视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市场导向本身出现了问题。


timg (4).jpg


如果整个国家对制造业都不重视,扶持制造业的所有政策都漂于空中,没有相对优越的经济待遇和政策红利,则无法产生极强的吸附力。在此,有两个例子可以佐证,一是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及炒一两套房;二是有新闻说,某地为了吸引人才而优待名校毕业生,博士研究生两年之后就可以成为副处级干部。试想,若是技校生有此待遇,追求者岂能不趋之若鹜。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必须以重视制造业为前提和基础,让从业者拥有最强的动力源。人都有趋利性,若是成为高级技工,不但拥有十分优厚的待遇,还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如此,工匠精神才会有源头之水。


timg (5).jpg


倡导“工匠精神”,也要挤挤“人才泡沫”,不过,在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情况下,最好的手段就是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以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为前提,先让制造产业和职业教育拥有良好的政策红利、外部环境,让人获得更高的预期,工匠的短缺,工匠精神的缺失,自会迎刃而解。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3-21 13:00:3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