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第二届“114论坛”,探索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发展模式

  10月24日,2016中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在中德工业服务区中欧中心举办,中德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将加强两国间在职教师资培训方面的合作。

  在智能制造的风潮下,中德合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作为一个制造强国,德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不得不说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作为德国制造业“系统”的基石,德国职业教育不断为制造业输送专业的技术人才,逐渐建立起德国“世界制造强国”的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本着在社会中磨炼、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

  德国的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徒。而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有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即德国技师的培养,正是这两个教育形式的组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与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同,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之路,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有成绩优异的中学生。

  接受双元制教育毕业的技工,如有志继续深造,可申请参加工业技师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薪酬也会更高。

  德国社会中不乏出身学徒但大有作为的实例: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14岁时做过售货员学徒;

  “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出身于一个面包师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军械领域做学徒;

  罗伯特·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业时只有20出头,做过几年学徒,没有大学学历,而博世本人因深知培养学徒的重要性,于1913年创建了学徒班。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各行各业的技师收入可观,社会地位与学士相同,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超过老师或医生”。在他任教的职业学校里,有一半学生曾向他表示,愿意继续进修成为技师。

  曾在中国参与职教合作达9年之久的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从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顾客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团队。

  他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以实践为导向,学生一周的课程往往由4天企业实习和一天在校理论学习构成。即便在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也为学生配备了各种实验室,供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一切都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学习。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基于实际操作,学校的教学任务也都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再次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打下基础。

  比尔申克解释说,德国企业负责人通常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因为如果质量不能保证,客户就会停止与这家企业的合作,转而寻找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了解学习的。

  德国职业教育的观念、制度、教育模式等都非常的完善,德国制造业今日的成就与其职业教育不无关系。但是,我们所看见的德国职业教育,是德国经过经百年不断的试错,从而摸索出来的一整套教育“系统”与德国自身相作用的结果。从成功者身上吸收经验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现状远比现在或者是当初的德国要复杂,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出发,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第二届中国(东莞)智能制造发展论坛,通过集结科技部、中国经济研究院及相关省市领导和来自德国、日本与两岸三地的知名智能制造领专家、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代表、职业院校校长代表等,立足于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吸收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的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0-25 14:49:2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