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你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联盟资讯 > 行业资讯 >

观察 | 走读东莞 “世界工厂”的新全球化故事

9月27日      2022年,佛山市工商联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南方日报和佛山企业家观察员组建调研组,走进珠三角外贸大市东莞,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家对话,探寻标杆企业深化全球布局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打开发展新空间。

————————————————
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有限公司内,8000余名工人每年生产超过240万双出口女鞋,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总量的65%。
瑞士南部的卢加诺,由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下称“得利钟表”)投资的Dailywin S.A.内,120名工人每年组装超10万枚高档手表,印着“Swiss Made”行销全球。
美国田纳西州,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可波罗控股”)投资的全自动化陶瓷生产线运转自如,每天数百吨精美产品运往北美各地,马可波罗瓷砖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由东莞企业投资、却不在东莞的生产基地,折射出“世界工厂”在后全球化时代的新图景。自1978年兴办全国首批出口加工企业之一的太平手袋厂以来,东莞不断吸引来自世界的投资,最终成为“世界工厂”。如今,面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和国际贸易新形势,东莞企业又将视线投向了全球。借助全球布局,东莞这座“世界工厂”将讲述怎样的新故事?

全球招商 “三来一补”成东莞制造起点
东莞虎门,带着锈迹的缝纫机、褪色的皮革、泛黄的工作证,静静地陈列在镇中心的一座小楼中。这里就是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承载着中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的记忆。
今天享誉全球的“东莞制造”,就从这座小小的工厂走出来。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和福建等地作为试点,率先开展“三来一补”,也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可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料、样品和销售渠道,内地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动力。
敢为人先的东莞,抓住了“三来一补”的机遇。1978年12月,东莞集中15个有关部门,成立了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各部门负责人带着公章来上班,一旦与外商谈好就立刻盖章审批;各村镇也纷纷利用“三堂”——饭堂、会堂、祠堂作为厂房,在无资金、无基础、无先例的条件下踊跃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
截至1983年底,东莞累计签订“三来一补”协议2067宗;到1987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缴费收入约占全省的40%,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这一时期,已在香港从事钟表制造20多年的梁伟浩也选择北上,在东莞凤岗兴建了得利钟表厂。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东莞“三来一补”模式和产业转型的拐点。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台湾的电子IT产业开始向东莞转移,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东莞迅速发展,本土民营经济也在为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和代工生产中逐步成长。
不少如今的东莞知名民企,就创办于这一时期。1995年,22岁的周祥菊和丈夫拿着结婚用的微薄资金来到广东,开办了一家小作坊,成为东莞市顺琦手袋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1996年,张华荣从老家江西来到东莞,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如今华坚已是中国最大的女鞋制造商之一。
在外来资本和本土企业家共同努力下,东莞一步步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2000年,IBM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表示,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堵车,全球将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近年来,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考验,自主创新和研发升级又帮助东莞守住了“全球工厂”的金色招牌。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拓斯达为例,企业自主研发三轴、五轴伺服等进口替代机械手产品,如今产品已经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OPPO、vivo等一批企业也逐渐崛起,推动移动通信产业成为东莞制造的新招牌。
如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集聚,东莞“世界工厂”的金色招牌正越擦越亮。2021年,东莞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52万亿元,连续18年稳居全国前五位;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

全球生产 “走出去”打开增长新空间
地处珠江东岸的东莞,面积仅2460平方公里,仅为佛山三分之二、苏州四分之一、重庆三十三分之一。因此,随着开发强度不断提升,东莞面临的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也在不断变得严峻,而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形势时有波动等,更让外向型的东莞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屡遭挑战。
发生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对“东莞制造”的一次大考。当要素驱动发展的模式式微,东莞如何开创制造业新局面?企业逐渐将视野投向海外,尤其是劳动力廉价的后发国家和地区。2011年,华坚集团前往非洲埃塞俄比亚投资设立鞋厂,当地劳动力成本仅为国内的十分之一,还拥有出口免关税等政策利好;几乎同一时期,东莞裕元鞋厂、绿洲鞋业、绿扬鞋业等多家大型制鞋集团也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
以海外建厂持续获得人口红利的同时,东莞企业还在思考如何通过与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推动“东莞制造”转型升级,马可波罗控股就是典型。2015年,马可波罗控股启动美国工厂项目;2017年,引进全球最先进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美国生产基地一期正式建成投产。
“推动中国陶瓷行业的复兴,重塑中国陶瓷的世界级品牌,在美国建厂有战略意义。”马可波罗控股董事长黄建平表示。
推动“东莞制造”转型升级,东莞企业甚至将工厂开到了瑞士。2016年3月,得利钟表通过收购,在瑞士南部靠近意大利边境的卢加诺建立了拥有120人的组装工厂Dailywin S.A.。以瑞士建厂为契机,得利钟表为20多个瑞士品牌提供涵盖创意设计、3D工程绘图、样板研发及整套手表配件生产的一站式服务,产品还标注了“Swiss Made”标记,更有利于产品打开国际市场。
截至2016年底,东莞全市共有416家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共设立28个驻外机构,投资总额约为14.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达13.3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东莞移动通信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也加入了海外建厂的行列。
在一代代东莞企业持续开拓下,东莞企业全球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东莞市今年5月发布的《2021年东莞市对外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东莞市已有472家企业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5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29.91亿美元;东莞“走出去”企业共在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97家,一些东莞企业还成为当地国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华坚集团为埃塞俄比亚累计出口创汇1.83亿美元,税收累计340多万美元。
“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更聚焦、投资形式更稳健,为东莞对外投资合作带来了新动力。”《2021年东莞市对外投资报告》指出。

全球突围政企合力擦亮东莞制造招牌
2020年以来,受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各国对产业链安全、合规审查等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能力和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后所面对的并非坦途,诸如供应链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当地工人生产效率低、政局动荡等因素都向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东莞市针对115家“走出去”莞企的调研却显示,接近2/3的企业实现盈利或盈亏基本平衡。
置身充满挑战的全新环境,东莞企业如何闯出一片天?将企业在国内积累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到国外,首先成为东莞企业的“法宝”。
“抱团出海”则是东莞企业降低风险、提升实力的又一利器。早在2015年,在中国两岸经济促进会的牵头下,十几家东莞企业就曾前往美国,在阿肯色州抱团拿下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厂房,供儿童用品、玩具、电器等领域的多家东莞企业打造加工中心;近年来,东莞也先后组织企业出国考察,搭建跨境合作产业园、海外东莞产品展销中心、中俄物流产业园等,促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全方位推进全球化。
不仅如此,东莞一直以来对企业海外布局的有力支持,更为企业增强了发展信心。早在2016年,东莞就在《关于全面深化产业国际合作的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2020年,东莞又实施“东莞‘走出去’企业国际化服务计划”及“对外投资及境外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服务计划”两大计划,切实帮助企业应对疫情下的各类运营风险。
如今,东莞企业“走出去”步伐信心更足、决心更大。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东莞有51家企业对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73个对外投资合作新项目,新增中方投资金额9.12亿美元,同比增长762%,对外投资规模与增速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接近40%的东莞企业表示希望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东南亚地区尤其受到东莞企业家的关注。
从草根起步到成为“全球工厂”,再到如今借助海外布局实现价值升级,“东莞制造”正在上演新的传奇,也将为珠三角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更深刻的启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9-27 11:41:1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