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你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联盟资讯 > 行业资讯 >

湾区 | 进入“‘共享创新’时间”,湾区城市协同发力,共建国际科创中心

12月13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近日,2022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举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成为讨论焦点。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形成了怎样的发展态势?创新资源要素在湾区内流动、共享,还需破除哪些障碍?全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该如何作为?
对此,澳门大学教授 2022年“科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进行解读。

————————————————————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生态共享指标中表现最佳

2022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以“共享共创,迈向一流”为主题,围绕宏观科创政策解读、全球视野拓展、科创趋势分析等核心话题进行探讨。

峰会上,专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逐步探索出一条从基础研发、技术攻关、市场应用到社会利益创造的价值生态链条,实现了创新活动从出发点到落脚点的“正向循环”。

峰会期间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生态共享指标中表现最佳,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报告》指出,大湾区城市群应共建产业链、共促创新链,形成更强的协同创新能力。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据了解,粤港澳三地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合作,面向港澳开放共享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个,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创新。

对于近些年大湾区形成的科创态势,2022年“科学探索奖”得主、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认为,大湾区各城市应发挥各自优势,吸收不同的合作发展方式,尤其是湾区中体量大的城市。如何让每一个城市更好地配合?这需要通过产值较高的城市来引领创新。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针对《报告》中提及的,深港之间、珠江两岸核心城市之间要素创新频繁流动,麦沛然表示,应利用好大数据精确规划各城市高科技发展,大数据时代,数据能让城市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支撑每个细分行业的发展。


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大湾区城市需协同发力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陈和生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分享了一组数字加以佐证: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已成为粤港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大科学装置作为共享性平台支撑各类科技创新,是湾区进入“共享创新”新阶段的一个缩影。在湾区,科学家+企业家、大企业+中小微、核心城市+成员城市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政产学研“相互奔赴”和“彼此成就”的剧本正在这片热土上演。

“各自为政不会各自精彩”

在过去,粤港澳之间的产业联系被形容为“前店后厂”——港澳坐拥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服务业和金融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则主要从事密集劳动生产。但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这种劳动分工的格局已经变迁,正必然走向融合发展。

“下一步只能通过融合发展,若不融合,香港没未来、广东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郑永年认为,要切实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院所;二是必须拥有一大批能把基础科学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机构;三是解决金融问题,用金融支撑做转化。

“如果香港的大学与大湾区的高校或企业有科研或技术上的合作,再加上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或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很发达。”郑永年说:“融合发展、共享创新将让大家‘什么都有’,大湾区就可以跟世界上任何湾区竞争。一言蔽之,各自为政不会各自精彩。”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讲究的是开放共享,追求的合作共赢。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科学家,澳门大学教授、2022年“科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深晓这句话的含义。在前述峰会中,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如何在澳门大学、珠海横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园三地“左右逢源”,连通芯片的研发、制造、应用和市场。

“湾区有很多芯片‘高手’,不同的‘高手’聚焦于不同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创造一个舞台,去协调大湾区多个科学家团队形成合力,去尝试攻克一些芯片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麦沛然告诉记者,大湾区正在形成的数实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有助于产业链、基地、人才等跨区域利用,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

须加大对科学技术投资

在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报告提出,这背后依托的是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

与会学者专家认为,这“三大利器”共同指向“要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共性技术平台的投入”。

扎根粤港澳大湾区10多年来,陈和生亲身见证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大湾区要想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陈和生以散裂中子源为例指出,紧跟这一大科学装置而来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在湾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专业齐全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技术支持、管理队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们用视觉智能技术帮助工业制造检测缺陷,打造出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首个AI自动缺陷分类系统,帮助企业缩减人力50%,生产周期缩短60%。”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在会上分享说:“在智能制造、政务、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我们探索如何开放创新,为产业助力。”

刘威还提到,腾讯“云深”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展“探星计划”等,也为基础科研发现提供着必要的技术支撑。他说,腾讯近年来持续加码投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毫不保留地支持一大批年轻学者、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五年蝉联中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这些数据均表明,大湾区科创能力持续增强。

未来,深圳将继续发挥核心引擎功能,以打造科创中心城市为牵引,积极推动大湾区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作出应有贡献。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12-13 10:09:20  【打印此页】  【关闭